top of page

【活動側記】〖身份的艱難:跨性別認同與權利(免術換證論爭)〗

  • nknugender
  • Jan 5, 2024
  • 3 min read

Updated: Mar 15, 2024

◜◝◟◞【#性別講什麼】《身份的艱難:跨性別認同與權利(免術換證論爭)》◜◝◟◞◜

▱ ▰▱ ▰▱ ▰▱ ▰▱ ▰▱

主題|身份的艱難:跨性別認同與權利(免術換證論爭)

主講人|胡郁盈(高醫大性別所副教授兼所長)

主持人|蔡麗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這次的講師是胡郁盈老師,而主題內容是與免術換證有關。


這次郁盈老師談論免術換證的主題時,從三個面向來討論:女性主義、跨性別認同、國際人權三面向。女性主義的切入點是基進女性主義與性別政治,再來是談跨性別的身份建構,最後是國際人權的在地轉譯。


首先,郁盈老師先談到基女的核心價值,其在第二波女性主義中強調的是「批判文化與制度上的父權宰制,包含身體自主、反物化、反色情」,因此事對男人的立場是絕對排斥的立場,到後期甚至延伸出女同志女性主義,最有名的一句話是:「女性主義是理論、女同志是實踐」,有趣的是,關於踢婆如異性戀的互動,可以反問女同志女性主義:「既然你們的理想是如此,那麼這樣你們要怎麼做愛?尤其當插入的性是建立在剝削的前提上?」更不用說,這中間似乎也隱藏著階級議題。


基女對於「變性者」的想法是:「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去挑戰性別界線,但不是直接變成另一個性別,這樣根本是鞏固性別的方式」,這個脈絡是因為那時候還沒有跨性別的概念,只有變性人的想法,所以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侵略式的想像。


當談到跨性別身份建構,過去Judith Bultler 說到「重思性別二元、顛覆性別界線」,可以想見身份認同如政治般重要,同時,社會上也會要求要有「變性人」身份的人才可以說話,讓這些人出來現身。跨性別的樣貌成為更多元,看起來是包容更多聲音,但相對這也會導致模糊的可能,在運動倡議的視角裡,就會看不清楚這些人們集體出現的意義,以及要倡議的目標是什麼。在認同政治裡面做運動是很難的,因為這就會像是把每個人放在一樣的箱子,總會有人覺得自己不該是這樣被定義,在運動上會難推,可是沒有這些認同的話,又很難前進。尤其當這個箱子是被設定出來的,認同也是被建構出來的,這些就更需要注意了。


Transgender的定義由運動倡議組織創造推廣,在地社群會與倡議組織相互影響或對抗。舉例來說,在台灣脈絡下,「跨性別」認同出現之後,多少改變了女同志在地社群中「T」的認同與建構。跨性別的定義範疇,由原本是醫界主導的變性論述,後面變成學界與倡議團體主導的顛覆性別界線,最後進入到讓跨性別日常主體,期待過好生活。


國際人權與在地轉譯的層面來說,在同志運動裡面的最上層概念是人權、平等,但普同式的人權適用於每個人嗎?人類學者不一定這麼認為,對醫界來說,當初的論述被拿來開路,卻又常被抨擊,這也會導致將人權的轉譯上會有困難之處。尤其當跨性別者進行不可回復性的手術,包含摘除性器官跟性腺,賠上了整個身體,也沒有相對應的照護知識,目前醫界大多還是以懷孕生殖的邏輯在處理,這也會是現今的困境之一。

在政治機會的出現,有機會讓性別認同跟人權掛鉤,重新對性別界線的思考與劃定,一方面回應「跨性別」身份多元性,另一方面也可能看見免術議題作為人權與在地文化的接合。


文字/Ray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