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側記】〖建制民族誌:看見「人」的女性主義知識生產〗

  • nknugender
  • Nov 29, 2023
  • 3 min read

Updated: Mar 15, 2024

◜◝◟◞【#性別講什麼】《建制民族誌:看見「人」的女性主義知識生產》◜◝◟◞◜

▱ ▰▱ ▰▱ ▰▱ ▰▱ ▰▱

主題|建制民族誌:看見「人」的女性主義知識生產

主講人|廖珮如(屏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主持人|蔡麗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這次的講座請到珮如老師,來談建制民族誌。


通常在談到建制民族誌的時候,比較常聽到的解釋版本是「為弱勢者畫地圖」,但比起這個,珮如老師更喜歡的解釋是「為人們照亮黑幕的建制民族誌研究者」,建制民族誌的人是用手電筒照亮附近的路或是周圍的環境,他是站在人群之中,不是研究人、不是研究一個客體,被限制住的感覺就是建制的過程,使人們發聲而非為人們發聲。


Dorothy Smith要與社會學領域對話,因為過去的社會學研究無法貼近女性,因此Dorothy Smith想要強調的是女性立足點不是女性主義立足點。


珮如老師用「為什麼不趕快翻譯完書籍」這件事來當作一個研究問題,做一個小小的迷你建制民族誌的示範。首先,先意識到「我是誰?我在哪」強調的是肉身所處的在地細節,會因為立足點不同而擁有不同的視野,舉例來說,在接下翻譯書籍的重責大任,同時也因為自己是外文系畢業,而對於翻譯很有興趣,再者,正視日常的工作經驗,舉例來說,除了翻譯書籍之外,也很喜歡與社工學生上性別課程,做質性訪談很好玩,從中看到這件事是如何與建制的內容違背,所產生的經驗斷裂,因為這些「好玩的事」是無法算入記點,因此在有限期升等的壓力下,感受新進教授在教學與升等的面向上,必須要二擇一;後來,從中在進入到文本本位的疆域,觀察到建制類屬的存在,也就是身為大專院校的新進教師的壓力,以及規制文本的限制,像是聘任與升等的審查辦法,還有不續聘辦法,甚至還有審柴作業的要點等等,這些規章的出現,最後才能理解到製造建制的現實是如何運作,像是要I級期刊論文、學術會議研究論文等。基本上理解到大方向的進程,就可以做好一個基礎的建置民族誌的嘗試。

在第二階段,珮如老師用社工處理的案例來看建制民族誌。出發點是多元性別X性別暴力實務手冊。


文本化受害者的集中管理

通報系統裡的建制語言,造成服務斷裂,看不見被消失的受害者主體,而且以性別觀點來說,不是所有方案及社工都具有性別意識,再來,文本疆域的範圍,專家官僚複合體,塑造出權力結構,就算社工累積的經驗知識也出不來,且缺乏發聲的管道。


多元性別在親密家防裡的經驗斷裂

  1. 強迫出櫃的保護主義(責任通報的文本)

  2. 以(異性戀)家庭為中心,反而讓有些人流離失所,例如:跨性別者與原生家庭的精神暴力

  3. 被系統遺落的人:身心疾病比例非常高、一個人被切成很多身份,每一次服務都是服務被切割的其中一部分(破碎化),個案不會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每一個社工只負責自己的領域,處理完就算結案

  4. 「沒有服務需求」中被隱形的需求:被建制累積的工作知識


被消失的多元性別主體 

從督導的角度來說,「多元性別者是不是只要心臟有在動、有在呼吸就好?」。


所以可以看到,交織理論作為實務工作取徑,主要目的是要打破男加害/女加害的二元論述,理解個案的理論視框,反思助人工作者與個案的權力關係,且帶著建制的思維也是在壓迫多元性別,畢竟因為有性別意識的社工仍在異性戀中心的系統裡。可能可以改變方案設計,像是帶入諮商資源、培訓社工的精神醫療知識;至於在政策倡議方面,家暴法的「姻親」需要修法擴大同性伴侶。


建制民族誌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去看世界。當性別平等或性別暴力防治成為建制,形成各種文本化的治理關係,請不要忘記女性主義的初衷是批判權力、制度,還有反思自身擁有的權力與資源。


文字/Ray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