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從媒介化理論探討台灣反同運動中的「性別」與「家庭」〗
◜◝◟◞【#性別講什麼】《從媒介化理論探討台灣反同運動中的「性別」與「家庭」》◜◝◟◞◜
▱ ▰▱ ▰▱ ▰▱ ▰▱ ▰▱
▍主題:從媒介化理論探討台灣反同運動中的「性別」與「家庭」
▍主講人:廖珮如 副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主持人:蔡麗玲 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性別」是什麼?
Judith Butler在新書裡面帶領大家思考「性別」到底是什麼?綜合了排跨女性主義者、右派宗教組織、女性主義者、性別研究者等人的想法。Butler提出的「兩性異形論」是西方白人殖民主義的遺緒,因為這背景帶了很多基督宗教的色彩,很難隨意脫離,這部分就會是珮如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研究起點
從女性主義立足點,會感覺到反同人士好像活在不一樣的星球,可是民主社會的極端對立,對於形塑健康的民主社會沒有助益,意識到反同方型塑了某種「性別」的想像,加上理性對話已經不夠用了,更多的是多用情感動員的方式進行,這使得珮如會想要去理解跟重新思考研究的開始。
全球「反性別」運動
全球興起的對「進步價值」的反制,所以開始了有這樣的聲浪出現,這些「反性別」運動的組成多為主流宗教的右派團體、新右派團體、右派民粹政黨或政治人物、部分女性主義者和婦運人士都包含在其中。從中能吸引到的支持者多為低社經地位的族群,甚至是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形成一種政治運動。
天主教教會意識到跨國女性主義者的勢力,因此發展出「性別意識形態」一詞,宗教的聯繫是很緊密的,讓這股勢力變得更加強烈,成為全球右派的政治動員修辭。對此形成的知識論述,天主教教會強調「性別平等」,分化世俗的女性主義流派,強調「平等女性主義」,反對多元性別者的公民權利、性別光譜的概念、全面性教育等,以恐懼為基礎,捍衛與守護傳統家庭價值、認為談「性別」會擠壓到「婦女」等等說法。
全球反性別運動的目標便是形成社會對立,到底這樣的對立是誰獲利?我們該如何對話而不是對立?
台灣的反性別運動
台灣的反性別運動採用「儒教末世(Confucian apocalypse)」敘事,把多元性別人權和性別平等政策視為西方的外來物,同時也把基督宗教的「自然律」來強化異性戀社會秩序,加上把「孝道」觀念延續父系傳統的異性戀婚姻、承擔社會傳統角色的責任跟義務。
媒介化理論的介入
隨著數位設備發展,公共事務透過數位設備來到「家」的領域,反同的思維成為一種宇宙,加上媒體運作的邏輯加入,甚至會把自己的宗教色彩抹除,形成「不基督教的基督教」。
LINE群組的人倫階序是明顯的,年輕人以為在LINE群組在澄清假訊息,但群組裡的長輩跟上司看到的是「挑戰權威」,這背後是儒教邏輯的運作,越澄清更越證實反同婚方的恐懼動員的口號:「年輕人不懂事」、「不尊重長輩」。
透過媒介化理論的視角,珮如將台灣的反同運動重新梳理,揭示其中深植的性別與家庭意識形態如何透過數位媒體與文化脈絡得以延續、轉化與鞏固。從全球反性別運動的趨勢到本土文化中的儒教敘事,媒介的介入不僅改變了對話場域,更深化了價值對立。
反性別運動之下,我們如何突破對立的困局?本次講座不僅提供了理論的工具,也激發了更多對「性別」與「家庭」想像的反思空間,邀請我們重新思考對話的可能性,共同追求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