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殊途、同歸:1950年代臺灣的兩起「跨性別」事件〗
◜◝◟◞【#性別講什麼】《1950s的跨性別事件》◜◝◟◞◜
▱ ▰▱ ▰▱ ▰▱ ▰▱ ▰▱
▍主題:殊途、同歸:1950年代臺灣的兩起「跨性別」事件
▍主持人:陳伯偉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主講人:王孝勇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特聘教授)
1950年代臺灣的兩起跨性別事件...
當跨性別不是當代才出現的命名,孝勇老師很好奇過去的臺灣如何命名?透過資料蒐集,發現過去他們有非常多的命名方式:跨性別、陰陽人、紅頂藝人、第三性公關、人妖,然而深度分析之後發現陰陽人與人妖是完全不同的命名內容。
「跨性別國家主義」的觀點,從DADT開始,柯林頓1993年以後立的軍隊法律,看似平等,實際上卻讓軍隊中的性/別少數受到更多無聲的壓迫。而歐巴馬把DADT廢除後,大多數的人認為這是平等的進程,然而有些人並不如此認同,並認同廢除的過程是要正當化美國帝國主義計畫,把美國軍事進攻當成解放阿富汗戰爭中的婦女、同志的理由。
孝勇老師由此觀點回看臺灣的性別平等政治,重新思考批判蔡英文總統的不可能性。蔡英文在2015年發布、宣示了我支持婚姻平權的影片,然而後續政策決定時,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大法官釋憲並不完全與民進黨有沒有直接相關,且2018年民進黨在地方選舉慘敗的時候,卻將內部檢討的原因歸結為:挺同婚、南部人不支持,讓人不禁懷疑他們的政治意圖到底是什麼?
孝勇老師認為:仇恨語言不應該讓自由民主中被有理由表述出來。不過在蔡英文的臉書公開言論中卻提到同婚過程需要等待「完全的理解」,然而在民主社會中是不可能達到完全理解的過程。在質疑蔡英文的過程,孝勇老師不禁也思考,民進黨與蔡英文在推動同志婚姻的背後,是不是有其他的意圖。
孝勇老師隨後分享了他自己在以色列的經驗,感受到以色列對自己人及異己的差別,其中包含的粉紅清洗,藉由對於約旦與其他國家的恐同提出質疑,用以色列的LGBT友善形象,合理化對於約旦與加薩走廊的侵略,其中便是體現了同志國家主義-白酷兒(男人)把棕同志從棕異性戀那邊解放出來。而蔡英文、民進黨推動同志婚姻,是否也適用同志國家主義?事實上也是,只是意圖不同,臺灣並非意圖侵略他人,反而是為了凸顯自己與中國的不同,以成為其他國家的盟友。
謝尖順事件之媒體語藝框架分析
謝尖順是一個隨著中國軍隊來臺灣的軍人,在當時報導中被提到是一個雙性人,1950年代的各大報都大量的報導,且可以各自搶鋒頭。憶漪為謝尖順寫了一個以個人化框架的敘事方式的專欄,在過程中,用第一人稱的對話方式,來表示這個專欄的真實性。
然而從專欄中的蛛絲馬跡可以看見謝尖順並非完全跨性別,而是被變性。不過當時闡述過程與「自由中國」的想像,可以互相參照。謝尖順的手術被劃作讓自由中國駕齊驅甚或凌駕西方的一個方式,也可以從中劃分出與赤色中國的不同。從軍隊同袍的友善到醫療過程的先進,塑造軍隊成為性別平等表率的過程。而在手術過程的謝尖順聲音並未出來,反而失去了自己主體,其中前兩次手術謝尖順甚至不知道,過程中他也曾表示不願意接受手術。只是他最後仍在整體國家利益面前妥協,接受了手術。當中則體現了跨性別國家主義,蔣宋美齡甚至邀請謝尖順加入婦聯會的會員。讓謝尖順得以名正言順的成為為國家所用的成員之一。
孝勇老師表示:在談論跨性別權益時,一定會與國家連結,然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卻要非常謹慎,觀察性/別少數主體是否有被國家收編的可能性。
曾秋煌事件
在1950年代,臺灣第一起跨性別事件並非謝尖順,而是曾秋煌。然而他們的走向卻是完全不同,曾秋煌被稱為人妖,他的行竊過程與他的性別表徵連結,有幾波報導中他甚至僅因為男扮女裝的行為就被拘捕。孝勇老師對曾秋煌的分析框架使用了她(他)者性,不是她(他)者化。因為雖然在其他的報導中,曾秋煌被視為他者,由媒體轉述他的行為,然而在面對性工作、暴力相關的議題時,很多時候,他人並不知道怎麼言說曾秋煌的經歷,因此曾秋煌反而因此獲得了自我描述的機會,過程中曾秋煌與謝尖順相比有更多的說話空間。
曾秋煌會反串來解決性需求或獲得好處,報紙對於他的描述非常可怕,並表示他是怪人。雖然醫生的檢查與父親語言都證實他是男性,報紙卻仍持續猜疑他的性別。在當時的報導中,他是被高度性化與視覺化。然而曾秋煌卻找到許多機會伺機而動回歸到自己的「怪誕身體」。他的她(他)者性不是被動的,「垮性別者」可能更適合描述他,他是主流社會的非法者,僅僅是「存在」就已經讓社會非常不安。
結論
孝勇老師在最後也透過對比兩個看似大不相同的案例中,找出了他們的共通性:
1. 跨性別的(不)可理解:兩位歷史人物的生理變化是不可思議的,然而,最終的指向是有朝一日成為所謂的「健全的女人」。在命名的過程中,跨性別的國家主義也可以選擇如何收編跨性別者的身體。
2. 跨性別的(不)可收編性:當sex成為 一種社會建構時,性/別二元論早在當時就已經堂而皇之的運作,這些跨性別者若無法成為理想女性的模樣,就可能被社會排斥。跨性別的(不)可收編性,使其與主流社會的性/別框架始終互為基礎。
3. 跨性別的(不)可化約性:當跨性別運動越強調「跨」的 passing 過程,常常會不自覺將想要跨越的人至男與女的 transsexual 定調為有缺陷的身體、不進步的想像。然而在這種簡化指稱跨性別的過程中,卻也不能不謹慎是否會過度化約跨性別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