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無妄/無望/毋忘:愛滋感染者的長照抉擇如何被建制〗
- nknugender
- 2 days ago
- 4 min read
#活動側記 〖無妄/無望/毋忘:愛滋感染者的長照抉擇如何被建制〗
◜◝◟◞【#活動側記】無妄/無望/毋忘:愛滋感染者的長照抉擇如何被建制◜◝◟◞◜
▱ ▰▱ ▰▱ ▰▱ ▰▱ ▰▱
▍主題:無妄/無望/毋忘:愛滋感染者的長照抉擇如何被建制
▍主講人:陳巧禎(台灣原住民族社會工作學會督導、露德協會社工師)
▍主持人:蔡孟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無妄:染愛滋是個無妄之災
無望感:面對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而來沒有希望感、看不見資源
毋忘:毋忘作為工作者的力量,同時提醒社群工作者如何起身行動
陳巧禎社工師利用建制民族誌看見愛滋感染者的長照困境
斷裂經驗起點源自「失能愛滋個案無處可送」
體制限制
讓限制成為起點
從政策省思愛滋長照的治理
挑戰長照與身障對失能的主流觀點
研究建議:感染者應納進法規的思考
愛滋感染者失能的特殊性
年輕失能未達長照門檻,機構能住一輩子嗎?
未達65歲感染者的長照需求年齡更廣,長照服務劃分的年齡限制不合身,非身障、未達年齡被排除在外,在這樣的長照門檻之下,愛滋感染者被拒之門外。
感染愛滋無法申請重大傷病卡以及身障手冊,處於亞健康
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
2015年以前依照CD4數值決定是否給藥,2016年起確診即治療
CD4要定期回醫院檢查才會知道,無法及時覺察
早期確診的感染者會錯置不用服藥的認知,長期沒有服藥導致發病、失能
身體好像還不錯,所以就沒吃藥了
服藥與否不只是個人選擇,服藥決定受到國家政策影響
大多的失能感染者以未婚、單身男性居多
同志與愛滋身分的雙重交織,幽微的影響感染者被照顧情況
同志、男性、愛滋至少三種身分的交織
落在家屬身上的照顧重擔
手足之間難以成為實質照顧的角色,照顧大多以金錢或物質之間的照顧為主
倘若沒有其他照顧資源,大多以最低的方式,協助租屋或就近照看,以及申請喘息服務。
照顧抉擇與家庭結構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影響感染者被照顧的形式,以及親屬決定如何照顧的方式
矛盾的家屬:感染者早期離家尋找自我,但生病後才回家尋求照顧
愛滋感染者的失能算什麼
你必須夠失能才有資格
為了進入長照服務資格,獲取身心障礙證明成為另一條唯一的路徑,但是申請身障證明需要符合:積極治療仍無法脫離失能+預期此失能會達長期一年以上
醫院對於身心障礙鑑定失能時間長短的判定都不相同
感染科醫生不能判定身障鑑定,導致感染者失能時,若過往沒有其他科別就診紀錄,還需要在掛其他科別:神經科、復健科等,再有三至六個月的就醫紀錄,才有機會申請障礙手冊
感染者游移在發病、穩定、康復、失能
多元變形的拒絕手法
高於市場的收費
自由市場機制,感染者收費比非感染者高。刻意報高價格,逼退你
等不到的床位
最常以滿床、隔離床滿床為由拒絕
沒有公開平台可以查詢是否有床位
法規之間的矛盾與斷裂
以〈衛生福利部所屬老人福利機構辦理收容業務實施要點〉的規範為理由,為了「維護」長照中心其他人的權益,所以不收「法定傳染疾病」者。這與疾管署回應長照中心不得拒收感染者的回應相斥,至今實施要點尚未修改,法律之間相互矛盾
機構到底怕什麼
照顧成本較高
光是送醫就存在差異:愛滋指定醫院
若送到比較偏遠的機構,對機構來說出車很負擔
需要專門的洗腎機台,大多診所會拒絕
免疫重建過程反覆發燒、各種感染的問題,投入在照顧人力、時間、心力成本提高
無照顧經驗與知識
照服員訓練中對於照顧愛滋感染者並無安排訓練課程,當機構沒有照顧失能臥床的感染者的經驗,更不會有照顧視野的建構與理解,照顧感染者儼然成為複雜、難以接觸與照顧的族群。
近兩年有越來越多機構主動提出課程需求,希望有照顧感染者的相關課程。
缺乏支持和支援
對愛滋疾病不熟悉,仰賴轉出的醫院愛滋個管師持續協力與合作
機構需要有足夠的後援與支持,包含醫院、家屬一起協作,機構才有餘裕承擔與照顧愛滋社群
擔心能否穩定收到月費
多數的愛滋感染者是社會結構中的弱勢,包含經濟、支持系統的匱乏,難以穩定負擔每月的照顧費用,機構擔憂無法有穩定收入、感染者無法穩定付出月費,在這個有需求進不去照顧市場的過程是雙像共構而生的現象。
如何跨進長照服務裡
把資源拉進來
增加照顧機構的信心
個案進到機構前生理狀況要穩定
有力量的知識
U=U,透過不斷的教育訓練
愛滋長照如何可能
生產愛滋失能與照顧的論述
失能現象應該視為光譜,為愛滋社群的多元性
長照議題不是只談歧視就能解決,實際來看,機構們其實最在意的是照顧成本是否符合利益,感染者因為照顧的特殊性、複雜性,讓成本變得更高。
研究限制
感染者接受照顧的品質是否有差異?
仍然有機構願意照顧,那他們是怎麼做的?差異在哪?
社群間的照顧如何可能
感染者彼此照顧
愛滋社群集結與行動
重構與再詮釋
不只是歧視與汙名
當我們只談歧視就很難再往後談,將感染者遇到的困境歸咎給體制和教育,就只能被動等待。先探討整個運作細節,才能找到突破點。
愛滋社群有能動性
看見建制怎麼作用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