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臺灣不孕療程中的「男」孕身體與責任〗
◜◝◟◞【#性別講什麼】《男性不孕症》◜◝◟◞◜
▱ ▰▱ ▰▱ ▰▱ ▰▱ ▰▱
▍主題:臺灣不孕療程中的「男」孕身體與責任
▍主講人:龔文翎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博士 )
▍主持人:蔡孟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母體與父體責任
社會文化對於健康孕產的期待深刻影響著女性,形塑了她們在生殖勞動上的責任。無論是懷不上孩子、流產,還是生下「異常」的孩子,都被視為女性需努力避免的風險。為此,孕婦必須定期對自己的身體進行「管理」,包括接受規律的身體檢查、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以及維持心理上的平衡。
相較之下,父親在孕產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並未受到同等的重視。然而,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倡議和行動開始呼籲,應該重視父親的角色,讓他們更積極地參與到孕產的過程中。衛生福利部也推出了《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為父親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支援,幫助他們應對在孕產階段可能面臨的困惑與挑戰。
輔助生殖科技&性/別化的生殖責任
在台灣,IVF(試管嬰兒)技術日益普及,成為許多不孕夫妻的選擇。截至今年,台灣已經有至少103家醫療機構提供相關的不孕症照護,而在每年出生的新生兒中,平均每18位就有一位是試管嬰兒,顯示出此技術的重要性與廣泛應用。為了提高IVF的成功率,女性在整個療程中被期待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努力。從打排卵針到追求高數量和高品質的卵子,女性需付出極大的身心代價。她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也會隨著集卵、養卵和凍卵的需求進行調整,甚至需要在療程之外「超前部署」──未雨綢繆地選擇凍卵,以降低未來可能的不孕風險。
責任歸屬兩階段:自然受孕失敗& IVF失敗
▍「自然受孕失敗」時積極強調父體責任
醫事人員為了讓男性願意求助和檢查,以統計數據、精子型態圖作為證據,解釋精子總數、活動力和精蟲型態對受孕的影響性,也會利用顯微鏡底下的精子型態圖像,透過眼見為憑打破不孕就是女人責任的刻板印象,積極強調自然受孕中的父體責任。
▍「IVF的失敗」時被邊緣化的男性
在IVF過程中,失敗的責任往往傾向忽略男性的生殖身體,進一步邊緣化男性在生殖中的責任。一般認為,只要精子能夠完成受精,就表示男性的生殖功能沒有問題。然而,這種觀點忽視了精子在胚胎發育和遺傳物質傳遞中的可能影響。
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ICSI(單一精蟲顯微注射技術)的引入,解決男性不孕的方式變得更加精準。ICSI技術透過挑選「有活力且型態良好的精子」進行受精,就能處理過往難以解決的精蟲稀少症和無精症。然而,這也可能掩蓋了潛在的「父體效應」——精子對胚胎長期健康與基因穩定性的影響。臨床上,醫事人員並非刻意忽視男性或精子的角色,而是由於生殖醫學和相關研究長期集中於卵子和女性生殖健康,加上對精子影響胚胎發育的研究仍然有限,導致女性的卵子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好消息是,近二十年來,關於精子對胚胎發育和遺傳影響的討論逐漸增加。
這種不對等的知識基礎還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影響。在醫療專科化的分工之下,婦產科專注於女性生殖系統與健康,而泌尿科則負責男性生殖與性功能。男性不孕的問題往往游走於這兩個科別之間,缺乏統一且專門的支持與診治。此外,台灣的輔助生殖機構缺乏專注於男性生殖身體的專業人員,例如泌尿科男性學專家、婦產科醫師以及胚胎學專家間的跨領域合作不足,導致對男性生殖健康的重視度較低。
從研究層面看,卵子因體積大且便於觀察而更容易成為研究對象,而精子則因其體積小且易於死亡而增加了研究難度。這樣的技術挑戰進一步加劇了在研究資源與關注上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