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側記 】〖劇場與現場之間的距離〗

◜◝◟◞【#性別講什麼】《劇場和現場之間的距離》◜◝◟◞◜

▱ ▰▱ ▰▱ ▰▱ ▰▱ ▰▱

▍主題:劇場和現場之間的距離

▍主講人:曾彥婷(河童)(藝術工作者)

▍主持人:楊佳羚副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多數人或許對「劇場」的想像常僅限於專業燈光舞台上的表演,也可能會認為看一齣戲劇表演,是需要特別安排時間才能享受的休閒娛樂,但事實上,戲劇與我們的距離並非如此遙遠,「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生活周遭處處是舞台,故事隨時隨地都在發展,留點空檔、頓個停歇,身體五感會引領我們進入戲劇之中。


來自「測不準工作室」的藝術工作者曾彥婷(河童)邀請我們將感知留給高雄,從生活小物件開始,看見背後的大故事。


物件會說話

你是否有過聞一道菜就勾起某段回憶的經驗?事物背後時常存在各種敘事的可能,好像它具有某種啟動功能,或像繫著某條故事軸線,引導我們發現與體會。河童分享過去在秘魯一段因五感體驗而創作《咱的塑膠夢》的過程,這件作品除了訴說個人對生活的反思,同時也呈現出不同以往只存在「黑盒子」中的戲劇型態。


在四周圍都是樹木、草皮、花叢和黃土的秘魯小鎮裡,居民的日常用品大多取自於自然,不過鎮上還是有少數一兩間的雜貨鋪,提供為數不多的塑料製品。某次河童偶然聞到撲鼻而來的塑料製品味,竟與身處在台灣大賣場塑膠拖鞋區的記憶連結起來,她不禁好奇並開始思考台灣歷史如何與塑膠生活產生交集。


咱的高雄,咱的塑膠夢

高雄是台灣歷史上最先與「塑膠」共生的地方。因著政治、經濟的歷史走向,石化工業逐漸刻印在高雄的城市樣貌中。國家與人民期待的發達夢裡,同時也存在夢醒後的現實;石化工業帶來機會與光明,亦帶來危害與黑暗。石化帝國打造的美好生活並非虛假,但環境污染、疾病威脅以及時代進程下的挑戰,似乎在向居民們宣告:夢醒時分正在倒數……


我們跟隨河童的腳步,循著高雄的歷史軌跡,看見由煉油廠與排煙管織起的;聽見由沿海計畫填海造起的——咱的塑膠夢。


燈火通明的曼哈頓與失去價值的回頭「烏」

根根煙囪排放的廢氣,如同煙火綻放後殘留在空中的餘煙。曾經因石化工業而起的繁華景象,如今廠內燈火依舊,仍是夜裡的曼哈頓,然而廠外卻早已不見昔日風光,熱情歡鬧的人聲不再,無情單調的機械聲取而代之。


高雄市小港區的大林蒲便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早期原是漁村聚落之一,現在卻被石化重工業層層包圍,曾經出海捕魚的港口,現已被填海造陸的水泥方框限制住,原本也同樣對產業懷抱期待,不曾想生活與健康竟會大受影響,如今還得面臨遷離家鄉的難題,他們就像是腹中卵被取出後的洄游烏魚,失去價值,也不受歡迎。


理解這些產業聚落及周邊地區的歷程後,河童遂與工作室的同伴們規劃《回頭烏行動》,希望透過在大林蒲與鳳鼻頭兩地的夜市與早市內豎旗擺攤,搭配談話、遊戲等的互動,開啟議題討論與交流,引導在地居民訴說經驗及感受。


這便是一舞台,沒有突出的設計也沒有精緻的造型,生活日常就是戲劇發生之處,而我們隨時都可以成為觀眾也能參與演出,現場就是劇場,兩者的距離其實一點也不遠。


文字/林辰晏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