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側記 】〖性平運動的佛法論述與經驗分享〗

◜◝◟◞【#性別講什麼】《性平運動的佛法論述與經驗分享》◜◝◟◞◜

▱ ▰▱ ▰▱ ▰▱ ▰▱ ▰▱

▍主題:性平運動的佛法論述與經驗分享

▍主講人: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持人:蔡麗玲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同時具有學者身份與社運經驗的釋昭慧法師,對於佛門裡男尊女卑的臣服要求;凡事講求禮儀與秩序,但實際上卻是性別歧視的再現等現象不以為然,並且認為有改變之必要,法師認為宗教的特性容易製造出不容質疑的權威,因此需要透過宗教局內人的反思,方能促成改變。

法師以身為比丘尼的經驗提醒大家,佛典教義有時並不能無條件接受,特別是看見其中的不平等之處時,應該帶著批判視角、省思心態領略其中涵義。


從「聖教量」解構佛門性別秩序

「聖教量」意指以本派所尊奉之聖書或聖人之教導作為正確知識來源、標準。簡言之,指的就是佛教經典。佛典內容就像是中華民國憲法條文,定義出的是大方向,釋義會因人而異,而「法源依據」也可能是因「人」而訂。釋昭慧法師質疑《八敬法》的制定緣起,認為佛法強調的「眾生平等」並不會制定出與之相違背的性別差異法典。

《八敬法》規範出因性別而異的一系列準則,包括比丘尼不能指正比丘之罪過;比丘尼應接受比丘教誡;比丘尼眾須恭敬比丘眾等,進而發展比丘尼頂禮比丘之慣例(頂禮:意即呈五體投地的趴跪姿態以示尊敬之心)。

釋昭慧法師認為「法不能因人而立」否則有其侷限,就像因《八敬法》中的不平等規定而導致比丘尼的自卑心態,對於自己的權益無所知也不敢聲張,沉淪在「法定優越感」中的比丘失去虛心柔軟的身段,亦喪失與比丘尼相互習佛的機會,兩出家眾皆成了輸家。


優雅學者到張牙舞爪運動家的轉變歷程

遇事不平則鳴的釋昭慧法師除了興起「廢除《八敬法》」運動,在佛教界活動中也時常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來告訴比丘尼眾甚至是社會大眾,佛門裡不應存在具有性別歧視觀點的性別秩序。

法師如果看見比丘尼遭受不平等對待,便會立即反應要求改變,例如在佛教活動中,座位、進場順序分比丘在前、比丘尼在後;集結場合只有比丘眾成為代表,而不見比丘尼眾之身影等呈現地位高低差的現象,法師不僅會替比丘尼眾發聲,也會藉機讓大眾明白「平等對待」的重要性。

如此在前線披掛上陣的法師,笑稱自己本是優雅的學者,卻轉變成張牙舞爪的運動者。然而在以身作則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遲疑的時候,法師也曾對「坐進VIP室」有過掙扎,但最後認為自己要的並不是這個「位置」,而是其背後的標竿性「意義」,要的不是光環,而是實踐平等。


支持同志運動的佛教觀點

對釋昭慧法師而言,「離苦得樂」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若同志議題沒有安身立命之處,將會增益其苦、減弱其樂,因此有穩定的安身之處是需要的。法師也認為「同志就是業障重」的論述其實充滿歧視,誰的業障不重?業障也不是拿來詛咒他人的詞語,而是用於超越。「情欲」兩字的「欲」屬本能,並無所謂罪惡,佛陀關注的是欲所帶來的苦,以及如何超越苦;期待以深「情」入定,來超越「欲」的苦。

法師認為婚姻制度能使人們培養「情」的專注特質,況且我們不能強迫人結婚,但也不應限制別人結婚,如何使眾生走向更加快樂、身心靈提升的境界,一直是佛法關切的重點。


不願永遠當鴕鳥,也不想永遠當鬥士的釋昭慧法師多次提及自己其實無法改變世界,投身運動的意義對她而言並非逞英雄,而是想透過將觀念發散出去,讓有相同信念的人能走到一起,有機會替自己發聲。


文字/林辰晏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