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側記】〖同性戀去病化與同志認同的生成〗

  • nknugender
  • Apr 10, 2024
  • 4 min read

◜◝◟◞【#性別講什麼】《同性戀去病化與同志認同的生成》◜◝◟◞◜

▱ ▰▱ ▰▱ ▰▱ ▰▱ ▰▱

▍主題:同性戀去病化與同志認同的生成

▍主講人:李柏翰(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陳伯偉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看似「跨性別友善」的國家為什麼可能極為「恐同」?柏翰解釋給你聽!

你知道同性戀、同志、性少數三種說法有什麼區別嗎?這次我們邀請臺灣大學的李柏翰助理教授分享「同性戀」在西方是如何從被病理化、醫療化,走向去病化?而醫學論述又是怎麼影響主體的自我認同?接著柏翰進一步將視野放眼全球,帶領我們檢視許多恐同、恐跨的國家如何透過與酷兒理論極其相似的論述,來反對 LGBTQIA+ 的概念,甚至將其視為「文化戰爭」?柏翰透過細緻的分析、比較來引發大家思考認同/身分政治的可能性與侷限……


同性戀是疾病?是天生?從病理化到去病化的歷程

柏翰指出,「同性戀」最早是出現在十九世紀的「性偏差」研究,當初的心理學家試圖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為什麼會某些人會受到同性的吸引,以及這樣的行為可以如何歸因?儘管他們的出發點並非將同性戀病理化,因為所謂的「偏差」其實是指統計學上的少數。然而,基於當時社會所盛行性保守主義,一旦倫理道德的論述認為這些少數人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那就只有兩種結果,一是視其為犯罪,二便是視其為病態。

在 1960、1970 年代如火如荼的同志運動中,開始出現「天生如此」的主張,這種說法一方面生產出「性認同」,也就是由於大家生而如此所具備的某種固著性認同,使得這些異質卻同樣處於受壓迫處境的性少數群體能夠凝聚、群起反抗;另一方面,也促使病理化的觀點得以鬆動,因為如果同性戀是天生的,就無須被視為疾病。這樣的轉向成功讓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將同性性傾向從 DSM 的精神疾病診斷中移除。

「認同」的出現讓人可以將自己與描述性的概念對照,從而找到自己的位置、認定自己是誰,於是許多人開始認同自己為同性戀者(homosexual),但後來大家發現同性戀是個被病理化的概念,才又產生出 gay、lesbian 等不同主體認同;而在華文語境,就使用「同志」一詞。然而,當認同與醫學論述碰撞時,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呢?


著眼臺灣同婚 反思解釋文的潛在危險

認同與醫學論述,可能碰撞出「醫療化主體」,亦即,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時,可能會試圖透過醫學論述來自我解釋,從而形成自我認同,但這卻也表示醫學對於個人的介入會受到合理化。因此,很多同志運動爭取的目標之一,正是將醫學的介入視為違法行為,像是我國就在 2018 年將「性傾向扭轉治療」列為非法的醫療行為。

如果延續上面的觀點來檢視臺灣同婚所奠基的「大法官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文」,柏翰也提醒我們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險。由於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文的內容通篇是以當代科學與醫學宣稱「性傾向無法被改變」的研究結果為前提,所以以性傾向作為分類標準是一種不合理的差別待遇,不過從前面的同性戀概念發展脈絡便能發現,病理化、去病化的判斷會不斷改變,於是柏翰洞見地問道:若是有一天科學界發現性傾向其實可以改變,那是否表示以性傾向為分類標準的差別待遇就不是不平等了?對於平等、自由的價值就改變了?


當認同與行為得以切割 認同政治的侷限與可能的解方

柏翰更提到,其實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有會員國提案要討論 LGBTQIA+ 健康不平等的議題,但受到大量恐同與恐跨的國家反對,因而未能成案。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反對理由:「LGBT 是只在西方世界流行的性認同,我們國家只有實踐同性性行為的人,沒有 LGBT」,柏翰笑說:「如果你稍微念過酷兒理論,在討論現場你就會差點被打動」。這恰恰顯示出在公共衛生領域,因為 LGBTQIA+ 群體無法明確定義,從而難以進行研究證明 LGBTQIA+ 群體存在於世界各國,且都面臨健康不平等的當代「酷兒麻煩」,也反映了認同/身分政治的侷限。

除了前述的說法,也有些國家會說:「我們沒有反對同性戀,我們只有要求民眾不要從事同性性行為」,有趣的是,認同與行為可以區分的論述也意外創造了一些性別變更門檻較低的「跨性別友善」國家,因為在某些極端恐同的國家中,當有人從事同性性行為,國家便會強迫變更性別,以確保他們從事的是「異性性行為」。

面對種種難題,柏翰也提出可能的解方。首先,公衛領域的研究可以多嘗試運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 research)的取徑,而不限於單一的量化或質性取徑,如此一來便能同時看見疾病或人群的分布,以及了解參與者的經驗、感受與心理歷程。其次,柏翰提到東南亞國家的許多同運社群已經捨棄 LGBTQIA+ 的認同與分類方式,轉為使用更廣泛、描述特徵的「SOGIESC」(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and Sex Characteristics),一方面是因為前者在當地被視為來自西方的文化戰爭;另一方面是因為後者可以結合在地脈絡,各國得以自行詮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特徵形成何種文化現象、認同、社群等。





文字/思玄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