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司法界的性別觀察〗
- nknugender
- 12 minutes ago
- 3 min read
#演講側記 〖司法界的性別觀察〗
◜◝◟◞#演講側記《司法界的性別觀察》◜◝◟◞◜
▱ ▰▱ ▰▱ ▰▱ ▰▱ ▰▱
▍主題:司法界的性別觀察
▍主講人:李淑惠(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行政庭長)
▍主持人: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李淑惠庭長指出,雖然法律強調「不分種族、性別、貧賤,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在實際的司法環境與制度運作中,性別平等仍長期受到結構性限制。早期社會普遍存在「女人怎麼可以做官」的刻板印象,戒嚴時期的法律系甚至被視為「危險科系」,加上司法工作被認為錄取率低、收入不穩,皆讓女性投入法律專業的比例相對有限。
數據背後的性別現象
根據數據統計,自2003年至2024年間,司法體系的女性職員總數已超越男性。103年時女性法官比例達45.7%,至109年女性法官首次超過男性。以司訓所第1至54期學員為例,女性比例自第31期起突破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庭長提醒:「只看數據很難看見實際情況。」司法官班同時培訓檢察官與法官,但受訓女性中,僅約三分之一最終派任至檢方。
在各級法院中,103年時地方、高等與最高法院的女性法官比例仍偏低(高等38.9%、最高僅23.8%),但至113年後,三個層級的女性法官比例皆已突破五成。然而在高層職位方面,103年全國僅有五位女性院長。直到105年,新任司法院院長積極推動女性院長任命,才逐漸出現改變。李淑惠庭長也指出:「當你非常有執行力時,就很容易得罪人。」許多女性院長在六年任期屆滿後選擇退休,反映出女性在升遷體制中仍承受高度的結構性壓力。
整體而言:
時間軸觀察:目前法官男女比例已接近各半,但十年前女性比例仍顯不足。
院檢比較:檢察官女性占比依舊偏低。
審級觀察:不論法院或檢方,審級越高女性比例越小。
首長層級:女性首長比例普遍偏低,檢方低於院方,且層級越高落差越明顯。
家庭與職場的雙重負擔
許多女法官被派駐離島或偏鄉時,除了工作壓力外,還須面對家庭照顧的期待與社會評價。李淑惠庭長分享自己準備到澎湖時,曾被問「你去澎湖,那你老公吃什麼?」這句看似玩笑的提問,其實揭露了社會仍將家庭責任視為女性的首要任務。
若女性在外派過程中表達家庭困擾,往往被質疑是以家庭為藉口逃避工作,甚至被認為「在外派前就應該處理好家庭與工作的平衡」。然而男性法官在相同情況下幾乎不會被檢討。這種雙重標準顯示,司法體系雖標榜中立與理性,實際上仍深受性別規範影響。
陽剛文化與外在表現的壓力
李淑惠庭長更進一步分享職場觀察,他發現檢察長交接典禮時多以穿長褲出席,象徵權威與陽剛氣質。為了展現「專業」和「對外交涉」,許多女性檢察官必須讓自己「像個男生」,在職場中展現堅硬、果斷的一面,以獲得同儕與上級的認可。這樣的文化期待,使女性在專業形象與性別認同之間長期維持高度緊張。
翻轉的契機:解嚴後的社會變動與文化轉向
李淑惠庭長推測,女性在司法體系中的比例之所以能在近十年間逐漸翻轉,與解嚴後的社會與政治開放密切相關。1987年解嚴後,各種社會運動與司法改革浪潮湧現,女性在公共領域的活動力被廣泛看見,如陳菊等女性政治人物的出現,使「女性能領導、能發聲」的形象逐漸獲得社會認可。
此外,媒體文化的轉向也帶來新的想像。當時美國影集《L.A. LAW 洛城法網》播出,劇中女律師的專業魅力與自信形象深深影響了一代觀眾,讓「女性從事法律工作」不再只是例外,而成為一種可能的志向。這股文化力量與社會氛圍,共同推動了女性進入司法體系的契機。
結語
最後,李淑惠庭長強調,若司法改革僅仰賴個別女性院長或主管的努力,當人事更替後制度仍易回歸舊態。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教育與文化基底的轉變,讓平等意識成為整個體系的「自帶基因」。唯有如此,司法現場才能真正擺脫性別偏見,讓制度與文化並行改革。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