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演講側記 〖 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 ◜◝◟◞#演講側記《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 ▰▱ ▰▱ ▰▱ ▰▱ ▰▱ ▍主 題: 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主講人: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 城鄉所退休教授 ) ▍主持人: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以《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為開頭,作者從論文的架構切入,先經由文獻回顧與既有理論提出研究問題。然而,一旦真正進入田野,原先設想的問題往往被現場的複雜性打破,出現更貼近受訪者生活、也更切身的議題,研究過程因此是一個不斷來回修正的循環,而非線性的推論。結論或小結不一定必須以摘要式收束,反而可採引導式、提升閱讀層次的方式,讓讀者跳脫文本當下的情境,進入更開放與反思的視角。政策建議也並非無中生有,而應建立在自身研究的資料與分析基礎上,提供證據、也提示未來研究方向 。 學術寫作要求客觀,但客觀本身也只是部分人的視角。以颱風登台時「中央山脈是護國神山」的說法為例,那是西部的觀點;想像耶誕節的雪景,是北半球的視角;麥卡托地


【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演講側記 〖 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 ◜◝◟◞#演講側記《 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 ▱ ▰▱ ▰▱ ▰▱ ▰▱ ▰▱ ▍主題: 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主講人: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持人:陳伯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趙彥寧教授回顧自己三十年的田野歷程時指出,田野研究遠不僅是訪談,而是在觀察、資料蒐集、文本分析與不斷自我反思之間來回穿梭。從理工科背景進入人文社會領域,她開始質疑「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到底意味著什麼,自然科學以可見、可量化的方式進行分類與分析,但每一種分類本身都帶有意識形態;社會科學亦然,研究者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本身就是一種預設。他強調,若訪談過於依循預設好的問題順序,就會排除掉許多社會生活中最豐富的部分,因此,田野需要超越線性邏輯,常常需要詩意、文學性的聯想,才能觸及在邏輯之間流動的細節,做田野的關鍵在於保持對任何客題一致的好奇心,在未知前保持疑問與勇氣,他笑


【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反歧視法的歧視與平等論爭〗
#演講側記 〖反歧視法的歧視與平等論爭〗 ◜◝◟◞#演講側記《反歧視法的歧視與平等論爭》◜◝◟◞◜ ▱ ▰▱ ▰▱ ▰▱ ▰▱ ▰▱ ▍主題:反歧視法的歧視與平等論爭 ▍主講人:林實芳(維虹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 ▍主持人:蔡麗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什麼是歧視?」這或許是《反歧視法》最核心、也最難回答的問題。林實芳律師在講座一開始就指出,草案中提到「直接歧視」指的是對特定人有不利的差別待遇,但若是「有利」的差別待遇呢?那還算歧視嗎?法律的語言看似精確,卻在界定平等時常陷入灰色地帶。 相較之下,《性別平等教育法》並未把所有差別待遇都視為歧視,而是以促進「實質平等」為核心;《性別平等工作法》則更常直接處理「差別待遇的歧視」問題。也因此,《反歧視法》草案才會嘗試補足空白,在條文中明確指出哪些差別待遇不構成歧視。 回顧《反歧視法》的起草背景,它的誕生源自對多元族群的回應。從最初的性別、族群、黨派,到後來延伸至障礙、年齡等議題,試圖打造一部能涵蓋所有弱勢群體的「總體性


【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遷移的身體如何處於避孕實踐的落差:跨國勞動、親密關係與科技對印尼女性移工的影響〗
#演講側記 〖遷移的身體如何處於避孕實踐的落差〗 ◜◝◟◞#演講側記《遷移的身體如何處於避孕實踐的落差》◜◝◟◞◜ ▱ ▰▱ ▰▱ ▰▱ ▰▱ ▰▱ ▍主題:遷移的身體如何處於避孕實踐的落差:跨國勞動、親密關係與科技對印尼女性移工的影響 ▍主講人:歐子綺(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主持人:蔡孟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師在一開始的時候,帶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在出國之際,你會做什麼樣的事前準備?講師提到會事先注意到生理期的時間,也有學員提到去到比較乾燥的國家會注意保養肌膚的情況,另有學員提到去海邊的話會提前跟醫生拿藥調經。 對此,講師談到一個重要的觀察是,跨國女性面對到的身體經驗更是如此,尤其在懷孕的女性身上更可以體現身體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更不用說有些移工來台的時候是用借貸的方式來支付仲介費,在這樣承擔了許多希望、金錢的期待來到他國時,「懷孕」這件事對移工女性來說,不只是生不生的問題,而是如何避孕的討論。 講師提到之前在台灣的新聞出現,一個移工在照顧長輩的旁邊生孩子。這件事


【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生而為母?母職裡的壞情感書寫〗
#演講側記 〖生而為母?母職裡的壞情感書寫〗 ◜◝◟◞#演講側記《生而為母?母職裡的壞情感書寫》◜◝◟◞◜ ▱ ▰▱ ▰▱ ▰▱ ▰▱ ▰▱ ▍主題:生而為母?母職裡的壞情感書寫 ▍主講人:林介如(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主持人:蔡孟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母職的愛與矛盾:從「天生母性」到「被要求成為母親」 介如助理教授一開場便提問:母性究竟是天生的本能,還是社會文化形塑的結果?他提到作家湊佳苗曾說:「女性並不是生了孩子後,就能夠自動成為母親的。」這句話道出了母職經驗的核心:母愛並非天生具備,而是被不斷期待、要求、甚至壓迫出來的。 理想母親的範本:從「應該」到「勇氣」 在台灣社會中,理想母親的形象往往是溫柔、包容、無私的。如果一位母親說出「我沒有那麼多母愛」或「我不想再獨自承擔家務」,這種坦白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在異性戀父權體制下,女性長期被置於「付出者」(giver)的角色,被期待提供陰性特質的勞動與情感照顧,同時被禁止分享或享有男性所擁有的權力與資源。這樣的結構使得「不想當母親」或「母職倦
bottom of page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