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 nknugender
  • 2 hours ago
  • 3 min read

#演講側記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 ​​​ 

◜◝◟◞#演講側記《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 ▰▱ ▰▱ ▰▱ ▰▱ ▰▱

▍主 題:學術研究的世界觀與性別歧視

▍主講人: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城鄉所退休教授

▍主持人: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 ​​​ 

以《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一書為開頭,作者從論文的架構切入,先經由文獻回顧與既有理論提出研究問題。然而,一旦真正進入田野,原先設想的問題往往被現場的複雜性打破,出現更貼近受訪者生活、也更切身的議題,研究過程因此是一個不斷來回修正的循環,而非線性的推論。結論或小結不一定必須以摘要式收束,反而可採引導式、提升閱讀層次的方式,讓讀者跳脫文本當下的情境,進入更開放與反思的視角。政策建議也並非無中生有,而應建立在自身研究的資料與分析基礎上,提供證據、也提示未來研究方向

學術寫作要求客觀,但客觀本身也只是部分人的視角。以颱風登台時「中央山脈是護國神山」的說法為例,那是西部的觀點;想像耶誕節的雪景,是北半球的視角;麥卡托地圖把北半球放大,讓我們以陸地為中心想像世界;《美麗島》歌詞呈現的是台灣漢人的視角,而對原住民族而言,台灣的篳路藍縷卻可能是他們的顛沛流離。每個文本都來自特定位置,語言本身帶有立場、價值與觀點,不存在絕對中立。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常被自己的理論框架、經驗背景影響,看見的只是我們想看的事實,例如畢恆達教授回憶台大土木系放在臉書背景的合照,因為心中有預設,以為自己看到的是同學的大合照,卻後來發現根本是從 Google 找來的,當研究者懷抱強烈的理論想像進入田野,容易造成誤判。那麼,「真相」是什麼?以影劇刺殺據點為例,每個角色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真相,但都只是部分真相,合起來才形成更完整的大真相,《羅生門》中的武士之死亦是如此,每個人的敘述都是片段的真相,研究者需要揭露、面對並反思自己的預設。


從撞球比喻學術觀點,self-action 認為外在行為由內在特質解釋;interactional 互動論則把球看作變項,彼此碰撞後仍為原本的球,假設空間是均質、無限延展的,物不因我的研究介入而改變。以大學生如何個人化宿舍空間的研究為例,該方法強調發現規律並預測行為,但排除了物的社會意義,物的意義必須放進人與物、社會脈絡、個人經驗的整體關係中理解,理想私密性與實際私密性之間的落差,也必須放在整體脈絡裡思考。留學生照片的對比也展現空間與人的互動:初來時住客廳,無法控制私密性,物品少且無特色;一學期後搬到可以上鎖的臥室,佈置豐富有生活感,顯示人在適應後會逐漸「活回來」,成熟度與生活品質同步提升。


真正增進對「人」的研究,不是先預設規律再拿資料驗證,而是與人建立連結、理解複雜的生活脈絡,研究的價值不只是產出知識,也是研究者對人與世界的情感投入。以已婚婦女住宅空間研究為例,量化與質性可併行──量化提供顯著差異的分析,質性揭露故事與經驗,兩者互相補充。而訪談「離題」的判斷也可能是研究者的誤判,因為往往來自既有知識與生命經驗,只要時間允許,應讓受訪者多說,不要過早下斷言。




ree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