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 nknugender
- 2 hours ago
- 2 min read
#演講側記 〖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演講側記《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 ▰▱ ▰▱ ▰▱ ▰▱ ▰▱
▍主題:超越陌生的知識 : 田野素材的辨識與分析性轉化
▍主講人:趙彥寧(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持人:陳伯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趙彥寧教授回顧自己三十年的田野歷程時指出,田野研究遠不僅是訪談,而是在觀察、資料蒐集、文本分析與不斷自我反思之間來回穿梭。從理工科背景進入人文社會領域,她開始質疑「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到底意味著什麼,自然科學以可見、可量化的方式進行分類與分析,但每一種分類本身都帶有意識形態;社會科學亦然,研究者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本身就是一種預設。他強調,若訪談過於依循預設好的問題順序,就會排除掉許多社會生活中最豐富的部分,因此,田野需要超越線性邏輯,常常需要詩意、文學性的聯想,才能觸及在邏輯之間流動的細節,做田野的關鍵在於保持對任何客題一致的好奇心,在未知前保持疑問與勇氣,他笑說:「知道越多越累」,因為真正的田野經驗往往與研究者的預期大不相同。
在書寫方面,她指出民族誌的寫作模式與一般論文不同,好的民族誌能夠啟發人,讓讀者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因此文字本身非常重要,鼓勵學生從日常的小故事開始練習書寫,文字的力量在於表達經驗背後的意義,而這樣的能力必須依靠閱讀──尤其是經典民族誌作品與文學作品,閱讀能幫助研究者把看似無關的片段組織起來,並詮釋成具有意義的故事,持續書寫與閱讀則會逐步堆疊研究者的經驗與敏感度。
談起個人的田野起點,也分享自己唯一失敗的田野經驗:台北藍領 T 吧的研究,在那裡四個月完全無人理會,也遭遇不信任,甚至帶著女朋友同行時,受訪者只願與他的女朋友互動,然而,事後以此反思並寫成論文,才理解自己的錯誤:研究者不必成為圈內人才能融入田野,而是需要透過情感連結與信任,通常是透過親屬網絡而非身份偽裝,信任有其破口,而破口通常源自偶然,他回憶:某次 T 吧特殊活動中,一位醉倒失戀的 T 對他訴苦,因而開啟了她進入場域的一條通道,田野研究也因此帶有不可預期的歷史偶然性。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