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女性主義與心理防衛〗
- nknugender
- Mar 24
- 5 min read
#活動側記 〖女性主義與心理防衛〗
◜◝◟◞【#活動側記】女性主義與心理防衛◜◝◟◞◜
▱ ▰▱ ▰▱ ▰▱ ▰▱ ▰▱
▍主題:女性主義與心理防衛
▍主講人: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陳伯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動員
二次大戰的人力規模動員是最大的,男性被徵召到前線當兵,女性一開始沒有被納入到軍隊動員,反而是作為後勤的角色,以納粹為例,被徵召到前線的女性對納粹來說是去陽剛的,到後來女性加入到軍隊的角色,也多從原本在平民生活中就會從事的工作為主,像是速記員等。
民防系統的崛起
1930年代之後,轟炸機的出現讓非軍方的人民也陷入戰爭。「總體戰」的概念普及,轟炸機變成對人民轟炸且達到疲勞效果的意義,因而開始有「民防系統」動員的重點。在當代女性義務役制度的國家,像是有挪威(2015)、瑞典(2017)、丹麥(2026)、以色列、北韓、緬甸、莫三比克、厄利特里亞,挪威、瑞典、丹麥則是因為烏俄戰爭地緣政治的戰略位置而開始恢復義務役,除了義務役制度恢復,烏俄戰爭也導致波羅的海周圍國家的女性志願役提升。中東歐國家對軍隊的形式,剛好是台灣很值得參考的例子。
支持女性加入軍隊觀點:
平等機會與權力
破除性別刻板印象
促使改善軍隊陽剛文化與父權制度
建立全面的社會韌性
反對女性加入軍隊之觀點:
軍隊本身是父權制度的複製
軍隊的性暴力問題
迫使女性配合陽剛文化
軍隊擴張帝國侵略與霸權遠離女性主義目標
Cynthia Enloe:女性主義反軍事理論
國際政治中通常看不見女性,只有以外交官的太太、或是軍人的太太,才有女性的敘事。Enloe也批評了傳統「安全」的概念下衣的將安全定義為軍事威脅和國家利益。他將其擴展到包括婦女在全球範圍內面臨的不安全等。他提出簡單的理論:
香蕉:香蕉象徵全球經濟與農業中的性別化勞動分工,這件事反而會強化女性在經濟上的脆弱性和不平等地位。
沙灘:沙灘代表旅遊業中的戲別化和文化形象建構,女性身體化為消費品和觀光景點,強化性別刻板印象和文化的權力動態
基地:軍事基地代表了國際政治中的軍事佔領和性別暴力問題,包括性暴力、性交易和社會不穩定。舉例像是南韓有「基地村」
性暴力
我們有一個「看得見」的戰爭,像是阿富汗戰爭等,然而女性加入到軍隊裡面,卻需要面對到「第二種」暴力,那就會是「性暴力」。這類性暴力的形式包含:入侵者對於他國女性的性暴力是對國族上侵略的一環,軍隊中對於女性軍人的性騷擾與性暴力過程不夠公開。
烏克蘭女性主義者的課題
薪資不平等造成暫時的脆弱性,社會福利資源的中斷,女性或相關的弱勢群體受到傷害
俄羅斯軍隊以性侵作為對國族的攻擊,戰爭的壓力與創傷形成的不安,增加家庭暴力
推動戰時的同性婚姻立法與預防家庭暴力,因為同性伴侶軍人在戰爭時大量的曝光,反而讓社會風氣對同性婚姻的想像更加開放
台灣軍隊中的性別問題
在性別主流化下的推動,像是推動軍中性別意識培力等,但還是有幾個待解的問題:
軍隊中的陽剛霸權:維持在男性領導、性別歧視的情況,空間上用鐵窗隔離就可以達到性別差異
生理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職務的分配:體力
職場性騷擾
當代戰爭的特性(台灣觀點)
戰爭不是第一顆飛彈打過來才開始,而是會有很多灰色地帶與混合戰爭,像是中共之心理戰(中共以招降的方式來讓軍隊失去作戰意識)、輿論戰(讚美中國、疑美論、疑台論)、法律戰等,此外,大眾對於戰爭的想像還是大國式的戰爭,像是航空母艦等,但台灣的形式可能更適合無人機等,加上台灣內部法律與國族認同上的多元混雜,這件事會影響到台灣人民自身的「敵我辨識」,到底誰才是敵人?該是誰打誰?
女性主義的批判視角
批判視角 | liberal/domestic | settler-colonialism | subject-focused | epistemology | critical |
批判對象 | 陽剛父權的軍隊制度 | 帝國與父權的雙重壓迫 | 抽象的理論與概念分析法 | 美國中心主義的戰爭與反戰分析 | 將軍政分離的軍事化理論 |
改革方法 | 軍隊與軍事政策改革、性別主流化 | 看見被殖民者必須面臨到的交織處境(e.g.烏克蘭女性主義) | 以性少數的經驗為軸心 | 看見當代多重帝國的競逐 | “Martial Politics”軍事政治為liberal politics |
戰爭之框
我們談論戰爭的方式不是中性的,我們如何談論戰爭也會影響我們對戰爭的判斷。即便經歷多次戰爭,台灣缺乏以「台灣作為共同體」的戰爭之框,長期被放在冷戰的國共內戰脈絡之下(汪宏倫,2014)目前缺乏對於當代戰爭模式的想像。2021後公民社會發起的民防運動,主要意圖在於翻轉長期被鎖入「內戰」,無法公開辯論的戰爭之框:混合戰、地緣戰、國際戰、價值戰。
女性主義「左翼」反戰團體
在國際戰場上,反對美國被連結到社會主義支持者,會支持一中原則。
為何台灣的社會運動有一個「軍事轉向」?
2018資訊戰:韓國瑜引起的韓流,讓中資資訊戰影響台灣國內選舉,這已經不是媒體釋讀的層次,而是中國以大量的資訊進入到台灣國內,使得台灣內部進入到混合戰的狀態
2019全球疫情:國際地緣政治紛爭升溫,輿論「中美新冷戰」的最高點,同時從國內來說,準備站狀態:「防疫即作戰」、「同島一命」
2022烏俄戰爭:冷戰後第一次大規模區域型熱戰開打,影響全國經濟與民主,台灣成為「下一個戰場」
2018中國效應調查
過去台灣都是以拼經濟,但在2018年,變成看重國家主權高於經濟利益來得重要,若是中國以武力攻擊台灣的話,七成民眾有意願保衛台灣,反而泛綠的民眾對於軍隊的支持度是高於泛藍的。
台灣民間民防團體性質分佈
極光訓練、Camp66、STA
黑熊學院、台灣民團、台灣鐵杉、沃草
壯闊台灣、民防搞什麼
全面防衛不等於全民皆兵
國家民防:
在戒嚴時期為蔣介石「總體戰」一部份
內政部主導的民防體系仍有冷戰官僚延續,訓練多數流於形式
上對下的國家動員對民生自由的管控
民間民防:
軍隊國防政策的監督與全民參與:國防及民生議題
國家認同與敵我辨識的塑形
由下對上的民間動員取得國家意識的認同
對於目前台灣國防議題的性別思考
反軍事:反對敵國的軍事擴張,而國內的軍事政策應該更加透明化並受民主制度審核
義務役:是義務也是權力女性是否加入義務役可以討論但分非優先議題,首要問題是改善目前軍隊中的父權體制文化
志願役:女性佔14%,升遷、性別保障、軍隊文化仍是問題。LGBTQ現身不易,害怕求助影響升遷
民防參與:不分性別,甚至擁有多元性別的視角有建立有助於更完善的民防體系
建立更完整的社會安全網以及性別平等意識:性別正義即是全民韌性的建立,以防暫時使得不平等權力關係與資源分配不均更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