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活動側記 〖精神疾病復元〗
- nknugender
- 3 days ago
- 3 min read
#活動側記 〖精神疾病復元〗
◜◝◟◞【#活動側記】精神疾病復元◜◝◟◞◜
▱ ▰▱ ▰▱ ▰▱ ▰▱ ▰▱
▍主題:精神疾病復元
▍主講人:張瀞文(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副教授)
▍主持人:陳伯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序,到底是誰的序?
講座一開始,瀞文副教授就問大家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有人說是「失序的」、有人說是「無法遵守常規的」。但副教授馬上丟出一個很本質的問題:「那個『序』,到底是誰的序?」我們說別人無法遵守常規,那「常規」又是誰訂出來的?這些標準,其實跟社會的期待和整體氛圍息息相關,是被建構出來的。精神健康或精神疾病的概念,也不只是單純的醫學問題,社會怎麼看,就會影響我們怎麼對待。
副教授提醒,我們在面對某些「脫序行為」或看起來「慾望過多」的狀況時,不應該只是急著想把它矯正掉,而是要去問:「這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需求還沒被看見?」
✎社會建構的秩序
當一個人進到醫院,被納入醫療體系之後,很多時候「人」的身分會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病」這個標籤。精神疾病的診斷其實很大一部分是用行為和思維來觀察,並不像其他病可以抽血驗尿確診。
但什麼叫「功能有障礙」?怎樣算「非常態」?
副教授舉了一些例子:
青少年無法跟上課業進度,是功能障礙嗎?但古代根本沒人要求每個人都要讀書啊。
媽媽沒有照顧小孩就不正常嗎?還是只是角色安排不同?
一個人住幾天就算異常嗎?搞不好他超享受獨處啊。
文化也會影響判斷。例如:
華人在親人過世的七天後,將路過的動物視為祖先的到來,大家覺得是靈驗,但在西方可能會被認為是妄想。
有人為了宗教信仰白天不吃飯、祭拜祖先等等,這些在不同文化中解釋就完全不同。
所以,到底什麼是「正常」?這個框架本身就值得被挑戰。
✎沒有被診斷,不代表沒有精神議題
副教授提到許多人雖然沒有被診斷精神疾病,但不代表就沒有精神健康的議題,情緒低落、焦慮、壓力爆棚、迷失方向,這些可能伴隨在生活之中。
✎復元(personal recovery)是什麼?
「復元」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發展,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是一個個人化的過程。它不是單純「把病治好」而已,也不是只有症狀消失就沒事了,而是找回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權利與狀態:希望、自由、選擇權、被接納、能夠貢獻、享受生活、發展靈性……這些東西其實大家都想要,不是病人才需要。
很多人在進入醫療系統後會被強調要「先把病治好」,什麼事都要以病為優先,但副教授提醒:醫療效果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只追求「無症狀」,醫療介入應該是「手段」,不是「最終目標」。真正的目標應該是恢復一個人的人權、角色、關係、資源和生命意義,而這條路不是只有精神疾病患者在走,其實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也都需要的一段過程。
副教授說:「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在『嘗試中學習』,就算復元過程中會反覆、時好時壞,那也不是失敗,反而是往前的證明。」重要的是慢慢建立正向的自我感覺和自尊,讓自己有機會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導權。
✎阻礙復元的三大汙名
公眾汙名 public stigma
來自社會大眾的偏見,讓人害怕被歧視、不敢求助、不敢社交。
結構性汙名 structural stigma
制度本身不公平,例如精神病患不能用剪刀、被監控,或長期機構化之後失去探索人生的可能性。
自我汙名 self stigma
自己內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覺得自己「本來就不行」「不能有夢想」「沒資格做選擇」,導致自我懷疑、自信低落,動力也會變很低。副教授說,這些其實是和復元「最反向的力量」。
面對精神疾病康復者的最佳態度就是——當人看就好了。
只要社會願意尊重每一個人的需求,提供一個友善、能發展的空間,其實復元就是一條「人都會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