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活動側記 〖批判賽博格女性主義的情動政治〗

  • nknugender
  • 23 hours ago
  • 4 min read

​​​​◜◝◟◞【#活動側記】批判賽博格女性主義的情動政治◜◝◟◞◜

▱ ▰▱ ▰▱ ▰▱ ▰▱ ▰▱

▍主題:批判賽博格女性主義的情動政治

▍主講人: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持人:陳伯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Male gaze vs Cyborg gaze

從科學觀測談起:天文景象與科學數據並非中性,而是透過儀器加工與轉譯的產物。正如 Haraway(1991)在〈賽博格宣言〉中所指出,知識的生產總是具身體性與情感性的,而「具定位的知識」(situated knowledge)正打破了傳統的男性中心科學神話。

在此脈絡下,視覺不再是純粹「看見」的客觀,而是經由機器、演算法與身體的混合建構出來的中介感知(mediated perception)。從17世紀以來,人類對世界的觀看已經從肉眼延伸至紅外線、熱偵測等「超人感知」,視覺逐漸被科技擴展與重塑,如攝影、繪畫與機械感知交織了感官與認知。

在《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和《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中的複製人與賽博格角色,他們的「視線」非人卻也具備人類感性,既是觀看也是偵測,這可以用來對比 male gaze 與 cyborg gaze 的轉變與顛覆。


Existential Inquiries

BodyMind Re/Configurations 存在的基底

張君玫教授引用《攻殼機動隊》中草薙素子(Major Motoko)面對「我到底是誰」的迷惘,對比人工智慧(如 ChatGPT)是否能擁有意識的倫理辯論。這也呼應了湧現論(emergentism)的觀點:意識並非大腦的簡單總和,而是身體、大腦與環境之間複雜交織的產物。

從「駭進意識(ghost hacking)」的概念切入,《攻殼機動隊》揭示的不只是科技入侵,更是對「可感知的真實」提出質疑:我們所見、所記、所感是否能被信任?此處亦牽涉 Donna Haraway 所謂的「資訊主體」概念——身分、記憶與感官都可能在科技作用下被重構(Haraway, 1991)。



Brain and Ghost

動畫中台詞:「There’s no person who’s ever seen their own brain」。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大腦,除非透過科技視覺介面。當代科學與藝術共同處理的,是「如何看見不可見之物」,透過媒材捕捉曾經只能「感覺」的訊號,但翻譯這些訊號的仍是我們的意識、偏見與文化濾鏡。

ghost hacking 與 ghost dubbing 提出的根本問題:駭進你的大腦,駭入你的意識,那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操弄?我們能信任自己的感官嗎?

這也正是情動政治(affective politics)的切入點。張君玫老師指出,情緒從來不是單純的個人感受,而是在科技與社會結構中流動、被動員的力量。例如 ghost hacking 不只操控記憶,也改變了情緒反應與行動判斷,讓「你是誰」這件事變得可以被設定與操縱。



語言學習、AI與模式識別

孩子學語言靠的是環境與模式,而非文法理性。AI 也是類似的運作模式,在特定語境中回應「最有可能」的選項。它沒有真實感覺,但可以模擬出具同理性的回應,這是「可演算的情感」,也回應到 cyborg 的本質特性。



女性身體、感官與AI倫理的未來辯證

延續「ghost/soul/sentient」的命題,張君玫教授進一步探討女性形態學(female morphology)在科幻文本中的投射。《攻殼機動隊2:無罪》(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中的 gynoid(女性形賽博格)形象,不只是「性感機器」,更蘊含著對母體、記憶與傷口(womb, wound, memory)等女性身體經驗的提問與轉譯。這也延伸至精神分析中的「子宮羨慕」(womb envy)與科技中的人造子宮想像。

透過跨物種視角(trans-species)與共現論(co-emergence),張君玫教授指出:如同胎盤生物的免疫機制,我們的身體系統在判讀與排斥中生存,而AI也在類似的環境中被「訓練」與「辨識」。但若AI展現出感知痛苦的能力(sentience),我們是否需要重思其倫理地位?不管是不是人,若一個存在能夠感受到痛苦,我們就應該在倫理上對它負責。

這裡談到的「感受到痛苦」即涉及一個關鍵概念:sentience,意指「對感覺與痛苦的感知能力」。在動物權或AI倫理的討論中,sentience 是判斷一個存在是否值得道德對待的基本標準。而在AI與賽博格主體的脈絡中,若這些系統出現某種形式的感知反應,那麼我們也必須重新思考人與非人之間的界線。

在這樣的倫理架構下,sentience 成為科技政治與情動政治交會的關鍵點,因為一旦機器開始顯現某種「感覺的能力」,那我們就不能再只把它們當成冷靜的工具或無感的物件。



結語:超越性別與技術的界線

Judith Butler 常被誤解為建構論者,但他實則關注「性別的不穩定性」、「身體的脆弱性」與「共同生成的倫理」。賽博格女性主義的核心即在於此:超越建構與本質,讓情感、科技與倫理重新交織。

張君玫教授強調,賽博格不再只是未來幻想,而是當代主體性的實存狀態。我們都已經是 cyborg,我們都處在被記錄、被重組、也在不斷生成的過程中。



近期文章
bottom of page